新零售背后的投资逻辑
2018-01-29 17:29:05来源:PCHOUSE作者:点赞数量:341阅读数量:11557
继去年马爸爸在云栖大会上发声之后,一时间很多人开始将“新零售”这个概念挂在嘴边。此前我们曾探讨过新零售如何落地,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,站在投资人的立场,来简单分析一下新零售背后的投资逻辑。
那么在线上渠道崛起之后,售卖产品的线下业态是被打击得最厉害的,因为产品是标准化的,可以在网上买的就没必要去线下。而售卖服务的商家相对来说影响偏小。
所以,现在线下业态都在谈一个词——体验。零售业态都在往自己的模式中加入更多体验和服务的元素,试图给标准化的产品加上一层非标的外衣,吸引人们进店消费。
于是,上海的全家开始出现餐饮区,而餐饮商家开始推出标品的外卖套餐选择,这就是所谓的“餐饮零售化,零售餐饮化”的典型例子。(其实这套宜家早就玩的很溜了,有多少人去宜家是为了餐区而不是家具?)
所以,我相信由于获取流量和持续增长的双重需求,最终新零售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服务和产品的售卖结合。
对于所有线下业态来说,最终的账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算:
上面已经讲了,线下服务型消费的坏处之一是服务人数是有上限的,所以要用产品化来解决。
当一个品牌火到排队人数那么多的时候,就说明供给能力跟不上需求端了,而且由于喜茶这类产品需要现做的特性(售卖服务,有附加体验,时间属性产品),决定了供给能力注定是有上限的。
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实际已经达到瓶颈了,那要赚更多的钱,最好的方式就是扩产品线,让每个用户的客单价提高,那么售卖奶茶配套产品,而且是标品产品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但是,线下服务的另一个问题是,流量上限(也就是进店人数)也是有天花板的。
所以,新零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线上与线下的流量结合,全渠道获客与变现。
过去,各种餐饮零售公司的营业增速往往和投入是成正比的,且并没有边际效应递减。所以互联网公司的单位经济模型是不断变化的,而餐饮零售公司是基本固定的。
这就是说,一家餐饮企业,能赚多少钱基本取决于开多少家店。每开一家店都要付出等比的房租成本、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,而且获得预期内的回报。所以很多 VC 觉得,线下的生意仍然是 PE 的投资机会,不适合 VC 投资。但在新零售时代,如果全渠道问题解决了,线下的流量获取后可以继续导流到线上消费,用户终身价值也会显著提高。

那么新零售的极致也是一样的,每一家实体店,都是具备基本销售能力的体验中心和品牌养成馆,每家店也都是一个大体系中的库存外包,也是线上售卖的区域分拣中心。
所以,最终不论是阿里还是京东,最终的终极状态都应该是把基础设施做到最好,让每一个生意人都成为变相的打工者。
2)能够在线下零售生态链条中进行赋能的,比如类 ERP 系统等。
本文转自作者:曲凯

